栏目分类
1950年国民党残匪袭击资溪县城,10万军民搜山围歼,花2年剿灭_匪徒_廖其祥_解放军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3:42    点击次数:142

1950年2月,江西省资溪县爆发了一起由国民党残匪及叛徒策划发动的匪暴事件。

在匪首廖其祥等人的带领下,数百名匪徒突然袭击了资溪县。

资溪县县委及驻守部队面对敌人数量和火力的巨大劣势,战斗失败,被迫突围撤离,导致县城失守。

资溪县只是一个人口不足几万的小县城,规模虽小,却因为此次事件引发了全国范围的震动。

这条消息如同投入湖中的一颗石子,激起层层波澜,中央政府也高度重视,三月份的中央报告中专门提及了资溪县发生的这场匪乱。

巧合的是,三月中旬,江西军区从敌台广播中获悉,当土匪攻占资溪县城当天,即向台湾蒋介石政权发去电报。

展开剩余92%

这条消息被蒋介石政府大肆表扬,视为对其反共力量的鼓舞。

这座位于闽赣交界武夷山脉西麓的小镇瞬间成为全国舆论焦点,大家都在猜测,到底这里发生了什么。

资溪地处山脉,地形复杂,交通条件极为不便。

1949年8月31日,解放军南下解放了该地,并成立了资溪县人民政府。

尽管新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,但南方许多地区仍有国民党残余势力盘踞。

蒋介石撤退台湾前,派遣大量特务潜伏于民间,意图建立根据地,对解放军发动游击战。

据统计,1949年底,四川、云南、广东等地的匪众达数百股,约42万人。

这些匪徒多为国民党残军,依山为据,借助险要地形为基地。

为获取合法身份和装备,许多匪帮接受国民党政府的“任命”。

廖其祥领导的这股匪帮,隶属于国民党“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”,其本人更是官拜“少将”。

在解放战争如火如荼时,这些匪徒多隐匿山林。

然而1950年,随着解放区开始重点恢复生产,这些匪徒再度露面。

1950年1月,江西军区决定将大部分驻军转入生产,力求尽快改善民生和恢复经济。

当时,资溪县驻军仅有483团两个排。

为响应号召,超过半数兵力被调往高阜、乌石一带守护粮仓,县城守军剩余不到一个排。

这一调整被廖其祥密切关注。

资溪虽然地处山区,无所谓“反攻大陆”的战略地位,但廖其祥的匪徒在几个月游击失败后已走投无路。

得知县城兵力薄弱,他们认为此时正是大展拳脚的绝佳机会。

此外,蒋介石撤退台湾前留下的众多眼线特务,在资溪县也有分布。

如民政局科员邱云祥、一区民政员林云兴、县委通讯员陈宗绪等早被残匪收买。

得知廖其祥的“大军”即将进攻,他们立即在驻军内部拉拢内奸,提供情报。

此后多次为匪帮提供解放军人数、武器分布等重要情报。

经过周密策划,廖其祥的进攻正式启动。

1950年2月起,匪徒开始频繁在资溪县城周边活动,劫掠百姓。

县委获悉匪徒动向后,紧急将驻守粮仓的兵力调回县城,并发动群众组织自卫队,装备武器,人数达百余人,负责维持治安。

但时间仓促,导致部分匪徒假扮村民混入自卫队中,为后续攻城埋下隐患。

对解放军的动作,廖其祥早有准备。

2月14日,廖其祥派30余人袭击粮仓,尽管未造成重大损失,却成功误导县委以为匪徒只是抢粮。

他的策略极为狡猾,使县委对匪徒人数和意图一直误判。

资溪县外经过数日集结,匪徒已达六百余人。

城内仅有约百名解放军和百名自卫队。

2月20日晚,廖其祥发起全面攻势。

正月初五,县委在城内举办盛大联欢晚会,邀请民众与解放军战士共庆。

晚会持续至晚上11点,期间600余匪徒悄然逼近城防,架设重机枪。

匪徒未开枪即控制全城,割断电话线,资溪县陷入包围。

凌晨3时,进攻正式开始。

数百匪徒猛攻公安局和武装大队,守军不足百人,且大多数未持枪。

由于缺乏掩护与重武器,解放军未能有效抵抗,陷入混乱,被迫撤离。

五名干部为掩护撤退壮烈牺牲。

匪徒占领公安局和武装大队后,未立即攻击城内解放军,而是冲向监狱和粮仓。

这给县委和守军赢得了反应时间。

县长晨光果断决定带领人员绕小路突围,向城北门和西北方向的贯草洲撤离。

驻守部队均为经验丰富老兵,虽武器弹药匮乏,面对敌六倍优势,仍坚决反击。

在大雾掩护下,绝大部分人员成功突围。

但回望时,县城已燃起滚滚浓烟,作为县委驻地的祠堂被焚毁。

这场战斗造成重大损失,县城彻底沦陷。

原宣传部长王佑臣未与主力会合时,跳城墙被机枪击中腹部牺牲。

其怀孕妻子杨秀峰随部队撤退,为不拖后腿,主动引开追兵后被捕。

城内未能及时逃脱的干部与群众,随后遭屠杀或俘虏。

百姓沦为任人宰割的牺牲品。

事后统计,匪徒占据县城两日,期间疯狂掠夺:八十八支步枪、一挺机枪、四十万斤粮食、两千万元旧币及八十六块银元尽数被抢。

寒冬时节,县城库存衣物也被抢光。

干部与战士伤亡惨重,共17人牺牲,16人被俘。

资溪事件在政治上造成极大震动。

对退守台湾的蒋介石政权来说,这无疑是一针“强心剂”。

对北京中央政府而言,这也是解放江西以来首例县城被匪徒攻陷的严重警示。

因此,3月16日中央军委发布《剿灭叛匪,建立革命新秩序》指示,正式拉开为期三年的“剿匪斗争”序幕。

中南军区发布《关于限期捕捉知名匪首控制山区要点命令》,动员解放军及地方民兵共计10万武装力量,围剿廖其祥匪帮。

搜索范围涵盖资溪及周边六县,不放过任何疑犯。

一周后,483团5连在光泽县牛田乡全歼资溪事件中叛变入匪的自卫队员。

叛徒虽助匪,但廖其祥未打算同甘共苦。

短时间交火中,四十名自卫队员被杀,六十人被俘,匪帮未派援军。

随后,匪帮核心成员汪象、严正、蔡缄三人先后被捕,审判后均被执行死刑。

1951年2月15日,事件发生一周年时,廖其祥在泰宁县龙安乡被解放军击伤并俘获,资溪事件主谋终落网。

廖其祥的结局带有几分戏剧性。

押解过程中,听闻落网消息的群众燃放鞭炮庆祝。

受伤的廖其祥正躺在担架上,受到惊吓或企图逃跑,突然翻身挣扎,不慎跌落悬崖,身亡。

之后,资溪匪徒纷纷被剿灭,只有匪首向理安逃脱。

向理安1951年逃往香港,联络国民党特务,接获潜回大陆任务。

初到上海即因伪造证件被捕,服刑六个月。

1954年再次被派遣潜入大陆,广州车站被捕。

1957年1月5日,经三年审讯后,向理安供认全部罪行,最终在南昌被枪决。

“资溪事件”又称“资溪匪暴”,虽无国民党宣称的“歼敌十万”规模,但其影响深远。

时至今日,该事件鲜有人提起,但它提醒我们时刻警惕,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。

参考文献:

1.《解放战争剿匪史之——江西“资溪匪暴”平息记》

2.《“资溪事件”最后一股顽匪覆灭记》

发布于:天津市

Powered by 澳门十大老牌信誉平台介绍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